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22日訊 8月21—22日,國家海水魚産業技術體系産業動态與信息采集交流會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德泰大酒店舉行。本次會議由海水魚體系産業經濟崗位主辦,由青島綜合試驗站協辦。國家海水魚産業技術體系18個綜合試驗站的站長與信息采集員代表齊聚一堂,就海水魚産業發展動态和信息采集工作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交流。

青島西海岸新區海洋發展局二級調研員劉光明出席會議并緻歡迎辭。劉光明對體系首席科學家、崗位科學家、綜合試驗站負責人表示歡迎,對海水魚體系對西海岸新區海洋水産業的長期支持表示感謝,并介紹了西海岸新區海洋經濟的發展情況,重點介紹了在深遠海養殖、區域品牌培育、種業發展規劃等方面的進展,并希望與會專家能與新區海水魚養殖企業建立合作,推動我區海水魚産業高質量發展。
國家海水魚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關長濤研究員參會并緻辭。關長濤研究員介紹了體系本年度的重點工作的進展情況,強調了信息采集工作的重要性,并強調綜合試驗站需積極調研産業動态,及時歸納産業技術需求,并根據産業需要提供技術服務。

在産業動态交流階段,首先國家蝦蟹體系産業經濟崗位科學家孫琛教授、國家淡水魚體系産業經濟崗位科學家姜啟軍教授、國家海水魚體系産業經濟崗位科學家楊正勇教授分别就蝦蟹産業、淡水魚産業、我國漁業發展動态作了報告。
孫琛教授指出: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對蝦生産國、對蝦主要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市場,在全球對蝦生産與貿易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中國對蝦養殖以南美白對蝦為主要品種,産量穩定增長,2022年達到280多萬噸,産業集聚效應明顯,湧現了出溫棚集約化小池養殖模式和光伏養殖漁光互補模式,生态養殖模式占比較大。但産業發展中也存在産業組織化程度仍需提升、國内消費市場不夠旺盛等問題,建議從宏觀和微觀層面均應回歸理性,在提高産業競争力的前提下,适度擴大養殖規模。
姜啟軍教授指出:羅非魚、鳗魚、鲟魚、鮰魚、鲑魚和鳟魚等特色淡水魚是我國水産品進出口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特色淡水魚的出口額、出口量均占到全部水産品出口的10%以上的,多年來一直處于出超狀态,成為維持我國水産品貿易順差的最主要因素。羅非魚、鳗魚是我國特色淡水魚最主要的出口品種,分别提供了約52%和42%特色淡水魚貿易順差額。産業面臨着美日等主要市場的需求低迷使得出口的外部不确定性明顯增加等問題,建議加強對羅非魚、鳗魚等産品貿易動态的監測,促進鮰魚、鲟魚等品類的出口,将其培育成水産品貿易的新亮點和增長點。
楊正勇教授指出:作為大食物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漁業為國人提供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動物蛋白,水産品産量超過了豬肉、牛肉與羊肉之總和,在新起點上推進漁業現代化建設、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已經具備了較好的基礎。這不僅體現在我國水産品供給能力、漁業科技綜合支撐能力、漁業産值與漁民收入等指标大幅提升,而且體現在經濟發展與生态環境不協調的趨勢正在逐步扭轉,我國漁業的國際影響逐步擴大等方面。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需要注意的是,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我國漁業發展仍然壓力巨大、任重道遠。為此,建議不僅要加強苗種選育、配合飼料、疫苗防控、養殖模式等技術研發與集成,而且要重視保險、投融資等體制機制創新。

随後,各綜合試驗站負責人分别就各自示範縣區海水魚産業今年的發展動态進行了交流。
會議第三階段,産業經濟崗位就産業信息采集的新要求進行了培訓,并針對相關問題進行了讨論。
最後,首席科學家關長濤研究員進行了總結發言,肯定了本次交流會對各綜合試驗站交流産業動态和信息采集工作方法的積極作用,有助凝練産業技術需求,有助于提高産業信息采集與統計的工作質量。

下午,參會人員考察了西海岸新區海水魚種業企業和養殖企業,并現場解答了企業在繁育養殖、水處理等方面的技術問題。
責任編輯:王逸群
原文鍊接:https://www.guanhai.com.cn/p/272042.html